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

记金华的双龙洞思维导图_记金华的双龙洞思维导图简单又漂亮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记金华的双龙洞思维导图_记金华的双龙洞思维导图简单又漂亮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记金华的双龙洞思维导图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

记金华的双龙洞思维导图_记金华的双龙洞思维导图简单又漂亮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记金华的双龙洞思维导图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2.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览路线

3.四年级下册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4.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主要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讲的是什么

记金华的双龙洞思维导图_记金华的双龙洞思维导图简单又漂亮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应了解有关溶洞的知识和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相关信息(文字介绍、或旅游录像片等)。教师还可设计、制作突破教学难点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教学应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入手。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接着,直奔课文的主体——描写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的部分,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作者在这三处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并从作者的体验和生动描绘中,归纳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其中,要重点了解作者是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的以及外洞的神奇风貌。最后,回归整体,引导学生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一显性线索之外的另一条隐性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借此使教学在抓住重点的同时,兼顾课文其他内容,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

       3.“由外洞进入内洞”一段的学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是流出泉水的孔隙,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个孔隙有多大,怎样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进入内洞。“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作者的姿势低得没法再低。“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仰卧在小船里进洞时的真实感受。姿势低得无法再低还有这样的感觉,说明孔隙很窄很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了。教学本段时,可用以下方法突破难点:

       (1)关键词句品析法。例如,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这个句子如何体会孔隙的“窄小”呢,可引导学生这样品析:①这句话写了什么?(“我”仰卧在小船里进内洞)②既然句子一开始就直接告诉我们这一点,那么“自以为……贴着船底了”的描写是否多余?请标出关键词语。③对“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不贴着”这几个关键字眼,你在朗读时打算怎么处理?试着读一读。

       (2)演示法。动作演示——让学生以两只手分别模拟孔隙和小船,演示小船经过窄小、低矮的孔隙时“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及“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情景;也可借助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感受。

       (3)复述法。即让学生一边动作演示,一边介绍作者由外洞进内洞的经过。

       4.本课是名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尽量做到如见其形,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如,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但是,要求不宜过高。

       5.朗读本课时,要注意语气自然从容,语速稍缓,带有陶醉感,仿佛正流连于金华双龙洞中,一边悠然地欣赏美景,一边听着身边导游的介绍;又好比你刚从金华双龙洞旅游归来,正将自己的见闻向好朋友娓娓道来。

       6.本课的生字中,“浙、呈、适、稍”是翘舌音,“浙”是四声,不要读成二声;“郁、聚”是撮口音,要注意读准。“聚”的下面部分要注意写正确。

       7.课后可以安排学生读读叶圣陶写的其他游记。

       四、参考资料

       本课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双龙洞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路,水路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双龙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博大丰厚。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情,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4000多字的游记。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为双龙洞写过脍炙人口的名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党和国家***也在此留下了足迹。洞内留有多处古今名人的墨宝。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十来进房子“进”在这里是量词。有一种民居分为前后相连的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览路线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写出了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的窄小,内洞的“奇,黑,大”。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喜爱之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叶圣陶老先生,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路上的见闻、外洞的 、孔隙的 、和内洞的 ,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扩展资料: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店,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

       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

       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

       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于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称为“钟乳石”。

       钟乳石和石笋生长速度很慢,每年只增长1毫米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就会形成千姿百态、十分壮观的天然建筑物。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四年级下册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然后写内洞,最后出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顺”的线索;二是以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十分清晰。课文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课文的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主要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讲的是什么

       篇一:四年级下册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①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②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③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我归纳教学反思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情境,激兴趣”是游记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入情入境地学习,才能充分领悟游记美,感受作者情。

        2.强调“读”的重要性,紧扣新大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要求,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路”,学生“探路”,让学生自主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篇二:四年级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

        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教案原文参照: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1、《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讲了作者在春夏交接之际,游玩浙江的双龙洞。

       2、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对这一系列看到的景色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好了,今天关于“记金华的双龙洞思维导图”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记金华的双龙洞思维导图”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